在天壇公園逛了一大圈,終於進入了天壇公園的主體──祈年殿了。我很喜歡祈年殿的造型,圓形的屋頂覆著藍色琉璃瓦,襯著藍天的畫面格外的美。圍繞在祈年殿底部還有三層漢白玉欄杆,增添天壇的氣勢。據說一層欄杆好像有九九八十一個柱子,總之三層加起來是九的倍數,符和"九"是陽數之極的至尊意義,當然我沒有真的去數就是。

白玉欄杆基座的底下,有很多像這樣的龍頭裝飾,龍的嘴巴都有一個小孔,是用來排水的。也就是現代"水龍頭"一詞的由來,很妙吧。

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祈殿,當時是矩形大殿,用於合祀天、地。後來嘉靖二十四年(1545)才改為如今的三重檐圓殿,當時殿頂覆蓋的琉璃瓦為上青、中黃、下綠三色,到乾隆十六年才改為統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祈年殿,是正月祈榖的專用建築。(以上摘自<<搭地鐵玩遍北京>>)。看了解說才知道,祈年殿現在的造型居然是明世宗設計的!明世宗不就是那個寵信嚴嵩,出了名的昏君嗎?!原來他是個了不起的建築師,真令人驚訝。提到明世宗,讀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不囧開始如數家珍般的講起明世宗和嚴嵩的許多故事,只是我都忘光了XD
  
祈年殿的內部是禁止進入的

    關於祈年殿的歷史小知識,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祈年殿高38.2公尺,直徑24.2公尺,內部的設計配合天理運行,有其意義。從門口往內看,裡面有四根粗壯的龍井柱,象徵四季;十二根金柱象徵十二個月,十二根檐柱象徵十二個時辰。檐柱、金柱合併計算共二十四,象徵二十四個節氣,再加上四根龍柱共二十八,則代表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再加上八根龍柱,就是三十六天罡。這種建築與宇宙律動相合的作法,正是中國建築裡所謂"明堂式建築"的典型特徵,而天壇也是古代此建築上僅存的一例。(出處同上)

不囧故意考我:"你知道二十八星宿分哪四組嗎?"

我馬上很有自信的回答:"我知道啊!右青龍、左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這還用說,我高中的時候可是日本漫畫"夢幻遊戲"的粉絲哩,這種常識焉有不會的道理?!

首圖的照片看起來沒什麼遊人,其實那是運氣好,天壇真實的情形如下
:


看起來大家都好忙啊

   雖然祈年殿的內部禁止遊客進入,但是兩旁的配殿展示了中國古代從先秦開始的祭天習俗,也有天壇內部剖面的模型、中共建國以來對於天壇整修維護的紀錄。就算只是走馬看花,多少也長了一些知識。印象最深刻的是,康熙皇帝曾經為了祈求母親身體健康,從故宮步行到天壇來為母親祈福。讓我們用google  map計算一下距離,足足有5.4公里耶!真的好強啊!又看到中共建國之後,著名的建築師梁思成、林徽音夫婦也參與了天壇修繕的工作,看到一幅照片裡,修繕團隊坐在屋頂拍照留念,我只想著,林徽音連來整修古蹟都穿著旗袍高跟鞋,她是如何爬到屋頂上的呢?


"齋宮"就是皇帝祭天之前要先來這裡齋戒吃素的地方,這一區不像祈年殿知名度高,奇怪的是要進來卻要另外買票。不過秉著求知的好學精神,我們還是買票進來了。結果導致我們在天壇花的時間超過五個小時,一雙腿走得疲累不堪…隔兩天逛故宮,這種求知精神很快的消失了:p
      
天壇另一處必來的景點:皇穹宇。它是放置皇天上帝和皇帝歷代祖宗牌位的地方,和祈年殿一樣,裡頭也有非常華麗的藻井。

  逛古蹟都是這樣,一開始興致高昂,認為來到這麼有歷史的地方,務必租借導覽器認真聆聽講解、鉅細靡遺的把每個解說牌的文字都讀完、每處建物、配殿也一定要逛完才叫不虛此行,結果往往敵不過酷熱的天氣、痠疼的雙腿、饑腸轆轆的肚子。到後來圜丘、天心石只意思意思拍了幾張照片就匆匆離去,目標是位在天壇南門的宏源南門涮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