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下個月的旅行裡對「祖國」有更深刻的了解,最近看了不少大陸作家寫的小說。為何是看小說而不是看歷史書,其實經典的紀實類歷史書像史景遷寫的天安門》我以前也看過,但現在覺得那些歷史書裡只會看到政治人物的生平或是某些秘辛,小說雖然不見得是真人真事,至少人物以及故事的梗概應該都是源自小說家耳聞或目見的題材。而我覺得要了解一個國家不是光看那些檯面上領導人物的八卦或是紀錄某某重大事件的紀錄就好,我真正想看的是小人物的生活,活過劇烈變動的時代,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塑造成什麼樣的性格。何況難以擺脫敘事觀點的歷史既然不見得百分百真實,那麼小說也未必就是百分百虛假。

        這部《兄弟》相當有分量,分成上下兩冊。小說前半寫文革帶來的災難,在這種荒謬的浩劫之下人人像著了魔一樣,沒有人敢對打倒地主捍衛無產階級的主張產生一絲一毫的懷疑。雖然文革成功達到愚民的效果、徹底揭去人性的偽善,暴露出人性的自私醜惡、為求自保,對別人的痛苦可以完全視若無睹、在群眾暴力中經常失去判斷是非能力的悲哀……尤其小說裡對於遭到批鬥的地主所施加的酷刑,因為余華寫得實在太有畫面,讓人不忍足睹。(不過我還沒看過莫言的《檀香刑》,聽說這本寫的酷刑更恐怖就是了)即使如此,文革的磨難沒有讓宋凡平失去他最良善高尚的本質,還有小鎮的人情味,這是《兄弟》感人的地方。很明顯宋凡平是一個正面的人物,但又不會讓人覺得正面得不近人情、正面到像聖人般無趣;李光頭雖然一開始好像是個好色臉皮厚的無賴,但也絕對不是個一無是處令人討厭的傢伙。

 

        但是到了後面改革開放的時代,不知道是不是要因應「有一部分的人已經富起來」,小說的情節愈來愈離譜。不只是李光頭成為鉅富的過程太過一帆風順,還有接下來舉辦什麼「美處女選拔大賽」、騙徒兜售假處女膜的情節,我覺得,呃,好像是在賣弄低級趣味。要描述兄弟兩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也不用這樣下猛藥吧?!這麼說好了,小說前半部像張藝謀早期拍攝中國底層小人物的電影,到了後半部倒是變成吳宗憲的綜藝節目,滑稽有餘,深度不足。還有我最感到奇怪的是,這本小說前面寫文革虐待囚犯、宋凡平遭到痛毆的部分寫得非常血腥,可是到後半部寫兜售處女膜的廣告詞,又寫得很露骨,怎麼看都不像是適合十八歲以下身心尚未健全的青少年讀物,但是我是在哪裡取得這本書呢?正是敝校的圖書館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