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先取悅自己,再取悅他人」,感觸其實還很多。

        暑假的那次英國、愛爾蘭之旅,在出發前不久,主揪Y說她想去倫敦的哈利波特影城,問大家要不要去可以一起訂票,我回覆說我還好,因為我一直對哈利波特系列沒有特別的興趣,而且向來也不愛遊樂園類的行程,Y好像看到群組沒人回覆要去,又進一步鼓吹,說這可以增加行程的豐富度等等,接著旅伴M就說她有興趣,我想說,既然已經有2個人要去,第四個旅伴I屬於沒什麼意見的人多半也會跟,那我就跟大家一起吧,沒去過就加減去看看。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逛博客來網路書店,看到一本書名《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給I型人的使用說明書》,因為書名取得很有趣,也有打中我心的感覺,因為我從不懷疑我是個I型人(做了MBTI測驗之後更證實我是I型人),於是繼續瀏覽書的內容簡介

「話少,慢熱,喜歡安靜,與真正喜歡且信任的人才會成為朋友,在人多或喧鬧的環境中待久了會感覺很累。」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已經是一個多月的事情了,還是想來紀錄一下今年的語文競賽(比賽日期2024/09/07)。

         今年語文競賽的時間定得特別早,8/30開學,8/29的領域會議我就被通知開學第一個週六就要比賽!但是8/22我才剛結束長達24天的英國、愛爾蘭的旅行回國,接下來這幾天都在調時差、整理照片、文字上傳臉書、製作旅遊影片、收心準備回學校參加備課週、時不時又陷入還在英國旅行的回憶裡(因為旅行的後勁太強)。去年6月還去參加了語文競賽研習、賽前列印了全國作文比賽特優作品下來研究,今年……比賽前一天才在找文章列印,印了一堆當然看不完,印心安的而已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螢幕擷取畫面 2024-09-21 123757.png

         如何達到「心靈富足」的狀態?作者曾經擁有令人稱羨的高收入以及工作,卻不知不覺迷失在「永遠不夠」的邪教之中。因為他發現,金錢、物質帶來的滿足感其實非常短暫,而且大腦很容易會對所謂的「滿足」設下愈來愈高的門檻:工作上獲得的成就、累積的財富、購入高價的奢侈品、減去的體重……得到的快樂很快就消逝,於是我們陷入無止盡的追逐當中:更高的名利、更高的地位、更完美的身材、更高的社群媒體上的按讚追蹤數……變得焦慮、沒有安全感,更糟糕的,是作者甚至常常為了工作,捨棄家庭活動,直到他醒悟到不該為了追逐名利,賠上自己的健康還有家庭關係。

文章標籤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我第三次到倫敦旅行:

1999跟遊學團、2017自助、2024自助),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中學階段的青少女們來說,同儕的人際關係在生活中的比重,遠遠超過和家人,生活中的愉悅、煩惱……往往取決於和朋友的交往,遇到不同的對象,建立不同的關係,從中慢慢形塑自己的交友哲學和自我認同

       從主角──梓的故事,反映她對“朋友”認知的改變和成長:因為我們的媽媽是閨蜜,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就應該是好朋友嗎?和漂亮又聰明、人緣好的人交朋友,好像可以「保障」自己的人際關係,但是自己和對方的相處過程真的自在嗎?「朋友」有諸多令自己看不慣的言行,應該要勇敢說出來,還是怕被討厭所以對「朋友」唯唯諾諾……

文章標籤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寂靜風暴》之前,對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歷史,除了曾是英國殖民地和二戰時被日本占領之外,其餘便是一片空白也甚少關注,第一次閱讀馬來西亞作家以二戰作為小說時空背景的作品,擴大我閱讀的視野,也對這個東南亞國家有更深的認識

         小說以女主角塞瑟莉為核心,反映馬來西亞這個多民族國家,屬於歐亞混血的族群微妙的心態,在白人面前卑屈,處處感受到白人的歧視,卻又自認為比馬來人、華人高出一等的矛盾;而在日本人的勢力逐漸近逼,最終風雲變色,作者主要刻劃的反而不是日本人展開多麼殘暴的統治,而是塞瑟莉和日本軍官暗通款曲,協助提供情報,相信日本人能給這個國家帶來獨立的新世界,即使塞瑟莉最後明白這只是謊言,她仍舊無法痛恨藤原。因為在這樣動蕩的時代,隨時都可能命在旦夕、親人離散,丈夫又無法給予她情感上的滿足,只能從藤原身上尋求欲望、尋求愛

文章標籤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球類運動的初衷,原來應該是凝聚大家的向心力,一個城鎮有自己所屬的球隊,進一步可以讓在地民眾有歸屬感,但是在《大熊鎮最後的贏家》裡,冰球比賽反而是挑起大熊和海德,這兩個多年來彼此仇視的小鎮衝突的原因爭奪資源、互相報復……一章又一章,令人感嘆,不知這樣的對立何時才有停止的一天?然而若是閱讀這些人們的生活,其實他們都像是你我身邊良善的鄰人,他們愛自己的家庭、朋友,然而一旦牽涉到利益,卻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可以無視運動精神,只為了不讓對手獲勝,他們享有幾乎完全重疊的生活圈:醫院、學校,卻一次又一次的陷入各種對立、衝突似乎只要是冰球,大家便集體瘋狂失去理智

       而由此衍生而來的,政客介入的糾葛,其實藉由煽動雙邊的仇恨,政客正可以得到利益,只是要適時跳脫混亂的局面,從旁觀者的角度理性判斷,又談何容易呢?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壓力》單封.jpg

        還未開始閱讀的時候,以為「微壓力」就是一般所「工作壓力」「經濟壓力」按照程度區分出來比較輕量的等級,閱讀以後才知道,「微壓力」其實是主要來自於我們每天和家人、同事、上司、朋友……的互動中產生的隱性情緒,它帶來的並不是讓人心情瞬間變得沮喪、憂鬱、絕望,可能只是被否定的微挫折、未能履行約定的愧疚、甚至沒有及時回覆朋友訊息這樣的小事,因為微小到不會被視為是「壓力」,但是累積而成的損害卻很傷人。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畢〈某種物質的愛〉,主角果玄從幼時發現自己沒有肚臍、沒有性別這樣的人生難題」,由起初的自我否定、到後來一次次嘗試去和不同的對象戀愛之後,不斷探索自我,到最後能接納自我的內在成長過程,同時也是作者對於多數人活在既定的「標準」「框架」之下,並且以同一套標準來定義、標籤化別人的現象,藉由小說提出的質疑。

        為什麼會毫無緣由的傷害、嘲笑、排擠別人?因為沒有肚臍是「畸形」的、因為男生愛男生、女生愛女生是「不正常的」……然而,怎樣才叫「正常」,這個標準又是由誰而定的呢?七歲時的果玄為了找肚臍展開絕食抗議,為了符合「本來就應該」的標準,扭曲自己的天性,一旦執著在「正常與不正常」「好與不好」這種人為認知的框架,我們就沒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也不懂得欣賞每個人不同的差異,反而是去區分彼此,製造對立。後半段拉歐的出現,也適時對這樣的現象提出反思:我們自以為是的「好」「正常」,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真的也是如此嗎?

chanel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